《平“语”近人——习用典》解说词(第九集)恶竹应须斩万竿

  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廉政为主题,从使用过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等典故出发,阐释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从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三个方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的生动景象。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的党风、政风、干部作风、社会风气都为之一变。关于反腐倡廉,习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当中,他讲过让那些腐败分子胆战心惊的狠话,像“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也讲过让老百姓拍手称快的大白话,“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还大量引用过一些凝聚着古代先贤智慧的经典名句,像“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论述表达了我们党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也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任的郑重的承诺。

  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廉政”。我们通过解读习重要论述当中的一些用典,来深入地学习、领会新时代的廉政思想。

  现在,让我们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黄一兵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将就习关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大家交流。

  我们都知道,有许多关于廉政建设的精彩论述。例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等。我想问问大家,还能想起哪些关于廉政建设的精彩论述?

  老师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陈国伟。我记得两句,一个是“打铁必须自身硬”,另一句是“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说得很好,说得也很精彩。说明这些话已经深入人心,它的确像我们大家说的那样,是金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我们党遏制腐败的工作,就是沿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路径展开。这是一条标本兼治的路。今天我们就围绕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条主线谈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我们都知道,党的十八大闭幕刚刚22天,就迎来了“打虎”第一仗。也就是从这第一仗开始,人们就感受到了此番“打虎”不一样的力度。

  此番“打虎”罕见地采用了即时公布消息的新模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待组织调查完毕之后,予以公布。大大地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也对腐败分子产生强烈的震慑。而这也恰恰地凸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首先以实现不敢腐为目标,强力反腐,震撼开场。

  实际上,有所戒惧并不是坏事,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用权不能任性,敬畏方得始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看得很重,讲得也很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还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所以,从严治党的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我们说到就要做到。

  这是习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员会议上的一段讲话,这段话大家听出来了,讲得很重,也很深。他强调的就是反腐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讲话当中,引用了杜甫的两句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关于这两句诗,我们现在请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为大家讲解。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诗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严郑公就是严武,严武是名臣之子。

  杜甫和严武是好朋友,他曾经一度离开成都到外地去,那么后来当杜甫听说严武要回到成都来主政四川的时候,杜甫就从外地回到成都去。这首诗就是杜甫在回来的路上写的诗。

  杜甫对于重新再回到成都的生活是非常向往的,他写这一组诗就是要表达他自己回到成都之后重整家园,建设新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这样一个时间段他已经离开草堂三年了,在杜甫的想象之中,三年之后成都的草堂肯定已经破败不堪了,杜甫最惦记的是什么呢?就是他亲手种下的四棵小松树。他非常希望这四棵小松树都已经长得有千尺那么高了,但是他又想,成都那个地方潮湿又多竹子,而这个竹子你不用管它,它就会长得到处都是,钻得到处都是。那么杜甫就想了,这个竹子,它会不会妨碍小松树的成长呢?那要是那样的话,长出来多少竹子就砍掉多少竹子。想到这儿的时候,杜甫就产生了强烈的爱憎,他写道,“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那么这两句诗,我们现在用来表达除恶务尽的决心,要想让小松树茁壮成长,就必须要清除恶竹。其实这就像是官场的风气,那种腐败、疲沓的风气不除,廉洁高效的风气就难以确立。在这儿我们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在北宋建国80年之后,其实当时已经是积弊丛生,大部分官员都是熬年头上来的,这些官员,该拿的俸禄一样也不少拿,不该拿的可能也会拿,但是该干的事情他们却一样也不做。所以整个官场的风气都是人浮于事。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提出来,必须要进行改革,要把那些不合格的官员,尤其是在领导岗位上的,不合格的官员,要清理出官僚队伍去。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大家在历史书上学的“庆历新政”这场改革运动。

  那么在当时领导改革的就是副宰相范仲淹,还有枢密副使富弼。范仲淹他们就决定,首先要清理路级的干部队伍。宋朝的“路”大概就等于我们今天的省,比省要小一点。范仲淹就在开封,拿了一本路级干部的花名册,就在那审,他一个一个地看下去,看到不合格的就拿起笔来把这一个名字勾掉。富弼就在他旁边看着,然后富弼忽然就说话了,富弼说,你这一勾很简单,轻轻一笔下去就勾掉了。但是你这里一勾,他那里一家子就要哭了。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范仲淹就停下笔,抬起头来看着富弼,很严肃地说,一家哭跟一路老百姓哭相比,哪个更严重?改革派所抱定的的确是“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决心,但是非常可惜,这场改革其实最终,我们大家都知道它并没取得成功。“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除恶务尽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除恶务尽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当然不容易,历朝历代要把这件事情做成都不容易。但是除恶不尽后患无穷,所以再不容易也要干,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干下去,要有这种决心。

  习在讲话当中引用了杜甫的这两句诗,实际上也是在表达着这样一种决心。甚至我们能说,坚强的决心是反腐的第一推动力。那么这决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呢?我们请黄一兵研究员继续为大家解读。

  这个决心来自什么地方?这个反腐败的决心到底来自什么地方?许多人都在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决心来自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来自于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习同志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30年前的福建宁德。

  当时,福建宁德还是一个落后地区,但是在这个落后地区却有一个“不落后”的现象,就是当地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违纪、违规占地建房。这种建房的费用动辄十几万元,甚至有几十万元。而当时,福建全省的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是1400多元。那么钱从哪里来?物资从哪里来?于是腐败丛生。这种占地建房的风气是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对能不能治理好这个歪风几乎丧失了信心。

  然而,1989年这种情况出现了转机。就在那一年新年之前,当地的各级领导接到了开会的通知。在这一段时间节点上开会,一些人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异样。主持这次会议的是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不久的习同志。

  在当地的干部心目中,这个新来的地委书记平日里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是在当天的会议上,人们看到了一个面容凝重的习,看见了一个沉默不语的习。谈起占地建房的问题,许多干部就说,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是起于今日,由来已久,当地的许多干部都牵涉其中,都是既成事实了,最好的办法是新官不理旧账。

  还有一些干部说,治理这样的一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且不说法不责众,占地建房的这些人还都是同事,你收了别人的房,收了别人的地,势必是把别人得罪了。在这一片纵容、推诿和无原则的理解的氛围中,年轻的习同志拍案而起。他说,不错,占地盖房的干部确实不少,而对于广大干部而言,他们是少数。对于全区200多万群众来说,他们更是少数。他明确说,占地建房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而且规定,从会议召开的当天起,全部冻结在建的干部私房,立刻开始全面清查整顿。后来在《人民日报》上,专门就宁德地区的这场清房风暴做过专题报道。标题就叫作《办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

  习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他依然把强力反腐放在突出的位置。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坚持强高压、重震慑,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滋长的势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正真看到,换来的是不敢腐目标的初步实现和党风政风的气象更新。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有一种说法叫“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强力反腐,形成震慑是治标之举,那么反腐败的“本”在哪里?“本”首先指的就是制度建设,让我们的角度来看一看是怎么说的。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我们党长期执政,既具有巨大政治优势,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依靠党的各级组织和人民的力量,慢慢地增加和改进党的建设、管理、监督。

  我们刚刚听到的这段讲线号习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他在谈到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时候讲的一段话。指出,从一些腐败大案要案来看,之所以弄到那样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如何靠制度有效地防治腐败,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这段讲话里,有一处用典,就是“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那这句话出自哪里?对我们今天加强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建设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我们请赵冬梅教授为大家讲解。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这个是唐代的白居易《策林》里边的一句话。那么《策林》是什么呢?《策林》就是对策之林,或是说对策汇编。

  换句话说,《策林》其实是白居易对于当前唐朝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能找到灾害根源的人才是真正善于消除灾害的人,而那个能找到病根,并且去除病根的医生才是真正会治病的好医生。那么在这儿呢,白居易给皇帝提出来的处理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困难的时候,最核心的是要做到正本清源,处理问题是要从找到它的源头下手。

  白居易《策林》的这两句话也充满了中国式哲学、中国式智慧。我们大家都知道,像中医治病从来都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定是望闻问切,找到病根,拔除病源,标本兼治。那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刚刚黄一兵研究员也说到了,治本首先就是制度建设。

  关于制度建设,习有一个金句大家特别熟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究竟怎么样才可以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我们请黄一兵研究员继续为大家解读。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一,就必须打造有效的制度笼子。另一方面,就要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作用才能够显现出来。制度反腐的作用也才能够显现出来。始终十分重视制度反腐,十分重视制度建设。

  早在35年前,担任正定县委书记不久的习同志,就组织制定了关于改进干部作风的规定,针对当地干部在作风问题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要求,形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正定县委抓作风建设的这些活动和举措,至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记忆犹新。现在,我们请对相关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了解的一位同志说一说。

  黄一兵研究员提到的这位了解情况的同志,就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市委研究室的副主任张素钊同志,今天我们把他请到了节目现场,掌声欢迎他。

  张素钊同志现在从事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习当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候的一些资料做整理,也对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雏形在正定的实践做研究。

  刚刚说到了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正定县出台了加强干部作风的这几项规定。30多年前了,当时您应该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吧?

  对,当时我是参加工作两年吧。2014年在收集、整理习在正定工作期间的重要资料时,我进一步探索了六项规定是如何形成的。

  好,其实这要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正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放。但是在这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和另外的地方一样,也出现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就是国家干部违规建房分房、农转非,也有的村干部私分集体资产,还有的党员干部里,纪律松弛,遇事推诿扯皮。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实际上群众是议论纷纷,反映特别强烈。这也引起了习同志的高度关注。他就任县委书记三十来天,征求了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意见以后,于1983年12月6日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讨论研究通过了《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

  一个是总揽全局抓大事。第二个是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第三个是搞好“一班人”的团结,维护县委领导班子的统一。第四条,就是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第五条,加强学习,逐步的提升领导水平。第六条,树立雄心壮志,为四化争先创优。

  从当年最终的效果来看,这六条规定使得正定的这个党风、政风、干部的作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这六条规定正是恰逢其时,促进了正定县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也促进了正定的经济腾飞。

  从当年正定县出台的改进干部作风的六项规定,到习同志后来一系列的从政实践,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后,八项规定的出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地完善。在这当中我们确实看到的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习对反腐倡廉一直在做着深入的思考、持续的认识和坚持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系列管人、管事、管物、管钱的制度出台。党内法规制度的密集出台、制定和颁布,使我们党的这个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也使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这就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地向着标本兼治的新境界迈进。

  中国古代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人更应该强化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廉洁自律的表率。

  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这是2013年6月28号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的一段话,组织工作是选人、用人的,那从源头上就把好干部的廉洁关非常的重要。

  一个好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在这段讲话当中有一处对经典的化用,他说要“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那这两句话是从哪儿来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标准和要求呢?我们请赵冬梅教授来为大家讲解。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两句话我们把它分开来说,先看前半,“心不动于微利之诱”。“微利”是什么?微利就是小利,孔子就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说的就是,你要尊重事物正常的发展规律,同时你还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是没有很好的方法达成高远的目标的。

  那下面我们再来看后半句,“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五色”是什么呢?五色这个典故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那些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东西如果你过度摄入的话,那就会损害我们的视力,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让我们长胖。因此,我们别被这些表面化的东西所诱惑、所迷惑。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古人所说的“慎微”。

  “慎微”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很重要的修身之道,处世的原则。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包拯包青天。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清官、好官、大孝子、忠臣。包拯的明志诗,至今我们很多人都能够背出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拯做官这一辈子其实都是直道而行的。

  那么包拯的这种具有魅力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呢?他就是实际做到了慎微,不贪小便宜,从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在包拯还没有考中进士的时候,他和一个姓李的同学两个人就在一个庙里边,他老家庐州的一个庙里边复习功课。

  这个庙的附近住着一个大财主,这财主就常常看见这两个读书人,从他家门口过。他知道这两个人学习都很好,那么将来一定是会有远大前程的。于是那个财主就很想结交这两位,就常常地要请他们到家里来坐坐,可是这两位同学就常常是婉言谢绝。

  到后来有一天,这财主来绝的了,他在家里就备好了一桌酒席,都备好了,然后才派人去请包同学和李同学。那么盛情难却,这时候这个李同学就要洗脸、换衣服准备去了。可是这样一个时间段,包拯就一把拦住了李同学,跟他说不能去,那为什么不能去呢?包拯说,我们两个都是读书人,我们两个早晚是要做官的。那今天这个富人请我们,我们吃了他的请,受了他的好处,如果将来我们回到老家来做官,这个富人犯了什么事,他求到我们头上,那么将来我们就没有很好的方法拉下脸来坚持原则了。这个李同学一听,这道理很对,于是这个李同学也没有去。

  后来,包同学和李同学果然就都做了他们家乡庐州的地方官。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有避籍制度,就是不能够回原籍去做地方长官。包同学和李同学能够回原籍来做官,这应该是做得很好,得到皇帝信任才能回去的。这两个人回到老家来主政庐州的时候,都干得很不错,他们没受到人情的干扰。我们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年他们两个,吃了财主家的饭,接受了财主家的礼物,有第一顿就有第二顿,那么接下来就会接受更多的好处。等他们将来考中了之后,衣锦还乡、荣任父母官,那这个财主就是他们的大恩人。到当时,如果这个财主有什么人情请托的话,那小包、小李就没办法抹得开面子,就没有很好的方法直道而行了。

  这个故事南宋的大儒朱熹很重视,因为朱熹也做过地方官,所以他深知其中的利害。朱熹就用包和李这两个人的故事来教导他的学生,就是一个人必须要克制欲望,有所不为,要有远大的志向,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考虑后果。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特别刚刚赵老师讲到包同学、李同学的故事的时候,我看同学们听得特别地认真。同学们有没什么问题想和我们老师们进行交流的?

  主持人和两位老师好。因为两位老师的解读非常精彩,我也开始是联想到我的自身。我其实不是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他们要廉洁守心,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群众,他也是应该对自己保持一些高要求的。所以想请问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群众,他面对身边的诱惑,他又该如何不为微利所诱呢?

  事实上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我们普通群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诱惑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你只有做到高位才会面临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概率会受到诱惑。那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它其实就要求我们平常一点一滴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微利不为所动,遇到大事的时候才能有静气,才能够守得住。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这两句线年的那次全国组织工作会上讲过,他在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还讲过。那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典故,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党员干部,一定要自律、自省,要自查,要不断地加强自身自我防范的这种能力。

  那么如何真正能够练就立场坚定的金刚不坏之身呢?我们请黄一兵研究员继续为大家解读。

  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它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修炼、锻造的。我们回顾从政的生涯,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再到北京,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廉洁自律。

  他在正定工作的时候,县委县政府有两辆吉普车,但是他很少乘用,他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下乡调研。

  习的正定岁月在许多老同志的心目中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常年身着一身旧军装,脚穿军布鞋,下乡调研的时候,斜背着一个绿挎包,说话不紧不慢,透着和气。所以他的同事们都说,这个从中央机关来的人比基层的干部还要朴实。后来曾经说过,咱们人不能总考虑自己的生活小事,生活小事考虑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远了。古人说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自律、自警、自守始终是思想修养的一个大境界,也是构筑“不想腐”堤坝的必要条件。

  我们人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永葆员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这样才可以真正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谢谢今天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给我们大家带来的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反腐倡廉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所以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对恶竹必须斩万竿,这样才可以让新松真正地高千尺。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重温,一起诵读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廉政的一些经典篇章,我们再次来感受清风正气带来的信心、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