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岛” 如何探路科技成果转化?

  最近,成都科创生态岛很“热”。“一岛三区”中的新兴起的产业育成区首开载体——W7栋提前呈现,“链主”企业争先“上岛”。随后,央视新闻特别节目连线成都,走进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为观众开启了一段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登岛”之旅。

  这座“岛”到底有何魅力?“深度且精准”,是第一批入驻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的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张莉梅提到的关键词。而首个入驻W7的企业——浪潮云四川中心总经理段志刚则直言最看重这里的“科技生态链条和科学技术人才优势”。

  今年,成都将“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建设运行科创生态岛载体9万平方米”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有力有效的主平台,目前成都科创生态岛的建设有何先行优势?未来又该如何发挥各类创新要素良性互动的平台优势?如何持续优化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生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连日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做了走访调研。

  “需求非常旺盛,平均每周能收到五六个科技公司服务和技术转化需求。”在谈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大感受时,张莉梅脱口而出。需求有多旺盛呢?张莉梅举了个例子,就在入驻后的当月,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科创生态岛1号馆合作举办了一场土耳其国际项目路演及合作需求发布会,土耳其企业与中方企业机构现场达成潜在合作意向10余项。

  旺盛的需求,来源于众多创新资源聚集,也来源于一站式的高效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将某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产品,技术转移服务扮演着交易促成与价值评估的角色。”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负责人张鹏飞介绍。

  正如其所言,入驻成都科创生态岛后,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从“0”开始,聚焦人工智能和低碳经济两大领域,打通国内外技术转移通道、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优化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在吸引外企“走进来”的同时,还助力中企“走出去”。由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孵化的初创企业——新能源电池技术企业四川奥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与30余家泰国政府机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建立联系,并与泰国最大的设备租赁运营公司Thailian Forklift就动力电池产品需求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这仅仅是成都科创生态岛上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10月30日试运营以来,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已链接企业近1000家,引入科技服务机构70余家,提供97项科技服务功能;为119家科创企业办理171项技术合同备案,共计金额41.62亿元;联合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研究所通过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向科创企业及创投机构发布了科技成果260余项,目前均在转化对接当中……在张鹏飞看来,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成都科创生态岛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创业者在关注这座“岛”。

  浪潮云就是其中之一。“成都科创生态岛优异的软硬环境和贴心的服务支撑,对于一个IT企业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谈及入驻成都科创生态岛W7栋的初衷时,浪潮云四川中心总经理段志刚反复提到了“资源”,一方面是指成都科创生态岛的科技生态链条和科技人才优势,这让身为“链主企业”的浪潮云发展有更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这里聚集了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能级科研机构、科研战略资源以及领先科研基础设施,未来这里将会涌入更多的科创生态的上下游企业,而这些企业都是我们的重点服务对象。”段志刚坦言。

  当然,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聚、服、展、孵”一体的综合性创新转化聚集区,或者说更像一个超大的孵化器,但让最强的资源配置在最好的土壤中开出最美的科技创新之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需求很旺盛,但是经筛查后的真实需求占比不到百分之十。”张莉梅坦言,从中心入驻后的具体工作看,科技客户服务和技术转化需求多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比如一些企业的需求不明确,虽然自知要改革却对于具体方向和目标并不明确;再比如,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供需匹配的难题,导致技术转移出现了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事,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直在探索中。”张鹏飞也坦言,目前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有创新成果展示、现场科技体验、科技服务,还有技术转化交易,最大的亮点是搭建了科技成果的“供需”平台,也就是既有科技成果的“供”方,也有上岛的人员或者企业“需”方,还集聚了大量诸如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一样的服务机构,周边紧邻大院大所、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但是从服务需求来看,虽然开通了“科创生态岛服务直通车”,前来寻求科创服务的企业有上千家,但富集的创新技术成果资源就近就地高效转移转化的生态仍在培育过程中。

  在过去5个多月的时间内,张莉梅亲眼见证了成都科创生态岛的快速“生长”,尤其是集聚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以天府实验室为代表的3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和66个校地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富集。“虽然要素完备、服务精专的科创生态已经初步呈现,但目前上岛的企业比较少,驻点服务可转化需求也并不多,与周边的大院大所也尚未建立可持续的‘科研—科服—产业’结对服务机制。”张莉梅认为,如何精准对接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段志刚提到,浪潮云在成都布局西部大区和科创中心,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场景、技术方向的研发和应用场景转化,而这更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希望成都科创生态岛更大发挥平台的聚集效应,建立健全更完整更优质的产业科创生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更加细化和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段志刚举例说,比如像浪潮云这样的科技企业,和传统的制造业不一样,核心成本就是人才,“所以围绕着‘人’,个人的生活,以及‘人’在企业中的角色,都可以有更多样化、更灵活的政策。”

  “成都科创生态岛定期或者不定期将科技成果进行展示,能够让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使用方信息更加对称。”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石润伯认为,“科学研究”像从0到1的过程,“科学技术创新”是从1到100,“创新创业”则是不断扩张地从100到10000,“整个链条是相互促进、共生的,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实践探索,成都科创生态岛的建设让在蓉企业找技术、找资金、找服务变得非常容易,也能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进’到生产线。”石润伯认为,从创新的“种子”到创新产业,推动成都科创生态岛市场化运行非常关键,要发挥成都科创生态岛在技术转移服务集成、市场服务机构聚集、周边创新平台溢出等方面的优势,构建成果转化直通车服务模式,建立科创服务场景,分层分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

  这一观点得到了张鹏飞的认同,也是他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成都科创生态岛的目标是创新资源的汇聚地、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技术成果的交易场、科学家的会客厅。”张鹏飞说,今年将广泛对接国内国际的标杆性科技服务机构,力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的服务平台。同时,挖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创企业需求,完善“地上科创岛+云上科创通”线上线下服务网络。

  如何精准对接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张莉梅特别提到了技术经纪人,“目前技术经纪人培训也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经纪人既能为公司可以提供一对一深度且精准的技术转移服务,也能为企业匹配与之需求相对的科技成果,可以说是从‘最初一公里’的精准验证到‘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落地,都能提供科技成果全链条服务。”张莉梅透露,今年将打造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基地,进一步提升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效能。

  专业的技术经纪人,也是石润伯和张鹏飞同时提到的关键因素。“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团队通常以技术背景为主,精于科研而对市场化运作不敏感。”石润伯认为,组建创业团队、梳理商业逻辑、推动公司化运营、对接投资人等均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挖掘具有潜力的科创项目,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化辅导和扶持将有助于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比如,可以建立重点孵化科创项目库,针对重点孵化科创项目库内项目,引入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运营专业人才和服务,发展专业方面技术经纪人队伍,在传统孵化器的基础上增强金融辅导功能,促进研发与市场紧密挂钩、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发展更受长期资金市场、金融机构认可的业务模式。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