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大众考古季”开幕式,10月13日上午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办。展览会集展现7件圆明园丢失石柱文物,出现了我国丢失文物追索返还作业的最新效果。
这是继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丢失海外重要文物。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修建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后丢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保藏。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组织、社会力气通力合作,终究促进挪威保藏组织向中方捐献这批石柱文物。
专家判定以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深,浮雕雕琢花卉、缠枝几许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明要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
开幕式上,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相关方面颁布捐献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布划拨文件。展览由文明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一起主办,共展出文物、相片等约50件(组)。
在现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西洋楼铜版图中,可见海晏堂、谐奇趣、方外观、养雀笼、远瀛观等,均使用了较多的石柱。这些石柱散布于院子、喷泉池边、楼梯、楼层渠道等处,发挥着有用、审美的价值。
现在,在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现区、残雕深思石质文物展现区,及西洋楼多个遗址中,均展现有造型丰厚、纹饰多样的圆明园石柱文物。这些残留的石柱见证了圆明园前史的光辉,也经历过磨难悲怆的过往,更寄托了中华儿女关于文明兴、国运兴的夸姣愿景。(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供给)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